阳光映照下的希望——玉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瞥
一句朴实的话语,能使我们目光湿润;
一段平凡的故事,却让我们心潮澎湃。
噼噼啪啪响的雨点不停地激打着车窗,小车象箭一般地奔驰在311高速公路上。8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们玉山县农业局一行赴浙江绍兴企业回访学员之后,驱车赶回玉山。凝望窗外,远处的景色已被密集的雨帘映透成白茫茫一片,近处的公路护栏、草木、庄稼,正从模糊的视线中飞似地甩向后方。也许是疲倦之故,或许是久旱逢雨的愉悦之意,我不觉微闭双眼,陷入沉思。今年开春以来,我县农民工培训的各种场景片段,不断地在脑海中跳跃闪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一阵阵悦耳的机声,就仿佛近在眼前,萦绕在耳边。
山 村 小 姑 娘
“请问一下,缝纫电车培训是在这里报名的吗?培训是免费的吗?可以送出去到工厂上班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记得郑宝玉学员的培训、就业之路,就是从这样开始的。她今年19岁,初中毕业在家呆了两年,心中早有外出打工之意,但因父母担心,自己又身无一技之长,总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她家住在临湖镇的一个边远小山村,姐弟三人,排行老二,家里仅靠父母耕种三亩地为计,生活困难。元月初,县里印发的《2004年玉山县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培训基地招生通告》,在全县各乡各村进行张贴,并通过县、乡、村妇联网络,广泛宣传动员。小郑是看到招生通告后,让其父亲到县里询问的。经过审核安排,她被编入第二期培训。由于家远,她吃住在培训基地,学习十分刻苦。3月20日入学培训,理论学习三天,上机实习十二天,4月4日参加考试合格结业。之后,通过绍兴大发布业有限公司刘厂长的考核合格并双向选择,被正式录用。6日,企业开来大客车专程接学员进厂上班。那天学员们个个喜上眉梢,满怀希望,踏上新的工作岗位。进厂时见习月工资600元,三个月后进入流水线生产,月工资800-900元。据企业介绍,一年后熟练工月工资一般可达到1500元左右。企业环境优美,吃住条件优越,工资结付及时,进厂学员比较满意,都已安心上班了。
人 流 如 织
3月10日,早春的阳光分外明媚、分外温暖。那天上午,正是玉山县“阳光工程”首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玉山职业中专培训基地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原来计划首期招收100名学员,结果一下子来了307人参加典礼,都要求技能培训。省、市、县有关领导来了,县相关部门领导来了,浙江的学校、企业特邀嘉宾也来了,台上井然有序,台下更是座无虚席,走廊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有的还背着小孩来的,个个热情高涨,场面颇为感人。那天,外公毛水忠带着外甥何龙来了,母亲吴明玉领着女儿曾丽来了,舒荣松和刘定芳两夫妻也来了,后来她们母女同班,夫妻同学,相互鼓励,争先恐后,成为培训班上的一段佳话。礼堂内张灯结彩,喜气宜人。那条“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正是我们实施“阳光工程”,开学办班的主旋律。
班 上 姐 妹 花
“老师,我替我的两个妹妹也报个名培训。”大姐郑玉英是这样说的。她今年42岁,是岩瑞镇金溪村的妇女主任,带头参加第一期的电脑培训班学习,她的培训是为了今后工作方便而学习的。二姐郑玉娟,今年27岁,也参加电脑班学习,4月7日入学,4月22日学习结业,现在江苏苏州家俱城工作,月工资850元左右。小妹郑玉珍,今年24岁,她参加第三期缝纫电车班培训,结业后与本乡培训学员姜桂梅、赖秀仙、邱芳英、周美娇等姐妹一起,结伴到浙江服装企业应聘,结果二个到衢州,三个到建德,她本人到了义乌服装厂上班,现在每天约工作10个小时,月工资1200—1300元,工作已经安定。在培训班上,结对入学,双双进厂的还有彭美珍、彭友枝姐妹俩,她们决心很大,都做通了婆婆的思想,帮她照看小孩,一心只想外出打工。她们一同报名参加第二期缝纫电车班培训,一道进入了绍兴企业上班。
流 动 培 训 班
以定点、定向培训为主,结合流动办班,是我们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深受广大学员欢迎。从玉山实际出发,培训项目以缝纫电车、电脑、电子电工“三电”和保安、保姆、保洁“三保”为主,共开设十四门培训专业,供学员选择,实行常年定点办班。同时,为了方便更多学员参加培训,减少开支,让学员吃住在家,学习在乡镇,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合理安排,分期培训。四月中旬开始,先后在岩瑞、四股桥、临湖等乡镇开展流动办班,下一步还计划在樟村、下镇、紫湖、白云等乡镇开展,真正让机器流动、老师流动、课堂流动起来,使农民学员吃住在家,既照顾到家庭,又学到技术,让培训学员节约费用,得到更多的实惠。一位基层干部称赞说,你们把技术送到我们家门口,把致富信息带进村,架起了农民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办的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回 访 印 象
六月初开始,我们组织开展了对学员家庭的回访。先后走访了多个乡村,带着学员培训、就业收入、家庭经济、劳力安排等问题,诚心询听农户的意见。大垄村一位姓祝的老汉说:“我家的世春学习后去了杭州服装厂,在单位做得还好,这多亏政府的关心帮助,我们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呀!”金溪村的欧美香在本地纸袋厂,兰祥兴到杭州油漆厂,杨发花跟随丈夫去了广东的一家企业上班,工作很好,收入也不错。现在正学习数控模具专业的学员甘小真、杨飞、温小芬、饶卫芳、黄石海,都即将学成结业,已联系赴广州、深圳上班,企业工资每月二千多元,真是让人欣慰。同时,农民工转移让更多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也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双明镇下喻村村民许盛国,过去靠种植四亩水稻养家,年年种年年不能致富,自去年他收集本村外出务工农民责任田,种植冷水茭白83亩,今年扩大到168亩,纯收入达51万元之多,形成规模效益。横街镇营销大户黄爱木,年销玉山芋头千余吨,到上海、杭州、温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带动周边万户农民大种芋头,订单收购。岩瑞镇水门村村民汤良海,已计划承包村里水田300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经济效益。这些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都是农村适应市场经济,优化劳力结构的可喜变化,将进一步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实施“阳光工程”,组织青年农民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发家致富奔小康,这正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从那些学员写满笑意的脸庞上,从学员父母那大白话的言谈之中,我仿佛能感悟出阳光雨露的博大情怀和深刻内涵。
窗外的雨还在不停的下,小车仍在飞奔向前,我想明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