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远“阳光工程”在行动
安远县是一个不靠铁路国道,不靠大江大河,不靠周边省份的典型的偏僻山区农业县,全县总人口34.8万,其中农业人口31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繁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协调小组确定我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之一。为此,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经精心组织招标,安远职校列为“阳光工程”培训主阵地。经过半年多的狠抓不懈,“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8月共培训学员1538人次,其中电工248人、电车工352人、制衣276人、电脑175人、农技培训487人。经培训后的学员全部推荐到本县工业企业和沿海上岗,月工资平均886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现农村全面奔小康找到了一条在效途径。
一、深入调查研究,认清当前农村现状
加快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县班子坚持不懈的目标。安远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实现“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安远”和实施“农业强县、工业兴县、旅游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问题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必须有大批合格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安远才能振兴,而从我县的具体实际看,形势相当严峻,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技人员缺乏,农民素质偏低的矛盾相当突出。我县目前已经形成“南果北药”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农民缺乏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低,凭老办法、老经验种田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实用新技术掌握不多或没有掌握,因而对农民群众命令多,指导少;布置多,服务少;下指标多,给思路少。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技人员已严重不足,且其所掌握的技术知识也必须更新,否则很快过时。这些问题不认真解决,就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心明眼亮搞调整,信心十足建产业。”将严重影响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青年人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素质且有创一番事业愿望与缺乏谋生致富本领的矛盾突出。我县每年有几千名中学毕业生回到农村,他们在学校主要学的是基础文化知识,恰恰没有学习对自己立业谋生、对发展当地经济最实用的科学技术。处于“种田不如老子,挑担不如妹子,养猪不如嫂子”的尴尬境地。三是大批剩余劳力流向沿海与他们素质低,就业路子难找,就业岗位收入低的矛盾突出。这些年来,我县每年外出务工剩余劳力3万人以上,而这些劳动大军在沿海真正能找到较丰厚收入岗位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多因缺技术、少经营管理技能。多数人只能做一些条件恶劣、收入低的苦力活,还有很大一部分劳力几下沿海均因不能找到安身之处徒劳而返。由此使广大农民靠外出务工致富之门难落实。四是我县大力招商引资兴建工业企业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的矛盾突出。这些年来,我县通过优化环境,共引进外商投资办厂100多家,可外商引进来了,企业办起来了,技术工人难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我县招商引资带来难题。上级实施“阳光工程”为我县农村劳动力出路和各项事业发展找到契机。
二、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大力配合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组长和副组长的“安远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协调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农业局、财政局、劳动就业局、职校、建设局负责人担任。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安远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的意见》、《安远县农民工培训实施方案》。为加强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县委书记王扬金一到任就到职校召开座谈会,为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县长陈亮、县委副书记穆恒星、董世倬、邝光华为培训和学员就业解决实际问题;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声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杜进春、肖旺等县领导则几乎每月到职校指导工作。同时,我们明确了农业、教育、人事劳动、涉农、经贸、招商及全县各单位、各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抓阳光工程的职责。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乡镇协作,社会参与”抓阳光工程教育的机制 ,尤其是县农业局钟永林局长、叶禄林副局长等领导,积极为我校培训工作出点子、搭台子。
三、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健全的办学设施,齐备的办学条件是办好培训的基础。安远职校校址原在离县城25公里的版石镇红光村,为加快该校发展,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把该校搬迁到现址,78210平方米面积的原校址及其建筑设施和1万亩山林,200亩果园,300亩毛竹林的经营权仍归职校。2002年至今,县财政共拨给职校建设资金288万元,新建成教学大楼一栋,兴建和完善了学生食堂、学生浴室、教工厨房、工艺美术操作室、学生用水设施、学生宿舍及300米跑道的运动场,完善了图书阅览室,相继建立了电子实验厂、空调技术实训室、焊接技术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视听技术实训室、针织技术操作室、电子通讯实验室、电车技术操作室、手机操作室、电子电工电力拖动实验室、彩电技术操作室、黑白电视技术操作室、电脑操作室等实操场所,基本满足了各专业教学和学生实训的需要。原任县委书记曾新方、县长陈亮亲自跑省、市计委,为职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44万元,正在着手新征土地50亩,拆迁民房7户,动工新建两栋建筑面积共65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准备将学校大门建在二级公路旁。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王扬金同志一到任就召开职教工作座谈会,对职校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今后职校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四、健全机制,明确责任。
一是确定了培训专业,把电工、焊工、电车工、针织工、空调冰箱组装维修工、电视机组装维修工、手机组装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工等工种及果业、食用菌、黄姜、畜牧兽医等农技人员的培训作为“两化”工程培训的重点。二是编写了培训教材。我们编写了《就业指导》、《脐橙栽培技术》、《焊工》、《电工》、《电车技术》、《针织技术》等十多套教材,为工程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三是选聘了培训师资。我们以职校教师为基础,同时挑选全县知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外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四是坚持严格管理,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培训管理制度,对学员进行严格考核,对教师实行“三评”:“学员评教师、教师互评、教职工评行政人员”。五是明确培训奖惩,把“阳光工程”培训列入教师结构工资制和教职工考核方案,与此同时,对完成工作表现好的,给予专门奖励;对工作上表现差的,给予处罚。六是积极抓好“证书”的发放。职校在搞好培训的同时,还与人事劳动部门合作,坚持举办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要求培训学员均要参加考试,对少数技能考核未过关的学员,学校组织专任教师对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确保学员在培训结束时能获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目前,培训学员证书发放率达96.8%。
五、狠抓生源组织工作,确保培训生源。
招生工作是培训工作的前提。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生源进行了重点扶持。一是对基层落实了招生工作目标责任。县委、县政府把果业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电车、针织技术培训生源组织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坚持安排职校实行初三分流和春、秋两季招生,春季招生由教育局把招生任务直接分到各基层初中,并列入基层初中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二是在全县各乡村建立培训招生网点。三是狠抓招生宣传。由县职校组织全校教工到基层宣讲和走村串户上门宣传;利用广播电视和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制作展板在县城和各乡镇巡回展出;安排县剧团送戏下乡宣传;安排人员在全县各初中进行专题宣讲等多种形式,做好“阳光工程”培训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确保培训生源。
六、优化就业环境,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安置工作是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向劳动就业部门和政府驻广州、中山、深圳、东莞、厦门、北京等办事处下达了协助职校安置学员就业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的有关领导,教育局领导都先后深入沿海企业,为职校开拓就业路子。学校对就业安置工作也是倍加重视,建立了由学校一把手亲手抓就业的管理制度,健全了就业办人员考核奖惩机制。职校就业办干部常年活跃在广东、福建沿海;为掌握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学校还在深圳设立就业安置办事处,派人常驻,负责与用工企业签订就业委托书和就业协议。如今,沿海用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纷至沓来。凡需学校安置就业的,学校全部给予了安置,且安置到沿海企业就业的学员,工资待遇多数达到千元以上,今年仅安置在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就业学员就达382人。与此同时,县工业园企业在开工前纷纷与职校联系,要求学校为其培养员工。经职校学习培训出来的学员,在工业园成了抢手的技术工。“阳光工程”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〇〇四年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