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乡村清洁工程大透视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定为国家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开始,武汉市大力开展“两型社会”、“两型农业”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武汉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两个方面着力,发展与保护并举,积极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有效的“低碳经济”生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村庄整治的做法与模式,同时还创新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好路子。
生产领域篇
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路
武汉市郊区所辖6个远城区,幅员653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7%,有2010个村民委员会、18031个村民小组、294.54万农业人口和204.54千公顷耕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早在10多年前,武汉就提出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战略。开展“两型农业”建设后,特别是在推行乡村清洁工程中,武汉发展农业的目标更加明确,即要由“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农业转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武汉在农业生产领域,从源头、过程到末端,采取众多举措,较好地实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发展低碳化
近几年,武汉市因地制宜,组织推广了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以动植物互利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耦合模式,以及轻型简化栽培模式等5大类20种循环农业模式,共计建立农业Ñ环经济示范点24处,推广面积达100万亩,涌现出了一批发展Ñ环农业的典型。
江夏区法泗镇怡山湾生态农庄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范。2007年,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法泗镇租赁大路、朱琳、法泗3个村7个村民小组的2523亩土地,开始规划建设现代生态农庄。3年多来,公司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开展土地整理,建造5个万头生态养猪场,修建小型水利和道路,改良农地土壤,改造菜地、果园和鱼池,还新盖了1万平方米供38户农民居住的新楼房,创建出了一个百业兴旺、宜居乐业、秀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生态农庄内建起了“猪-沼-电、猪-沼-鱼”等农业Ñ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记者走进农庄的一个万头养猪场,几乎闻不到臭味、见不到蚊蝇。公司总经理胡涛介绍说,农庄的5个万头养猪场都建有沼气工程,所有粪污都经沼气池发酵处理,产出的沼气输送给农户烧饭,沼液、沼渣(经稀释)通过地下万米塑料管网输送到用于田间肥地、池塘养鱼和种莲藕。
推广节约技术,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的过度投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而且还带来污染。为了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武汉市农业局近年主要组织推行了三方面的节约型农业技术:
一是推广节肥技术。武汉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样板示范区30万亩。同时,市、区农业局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发展绿肥种植,全市绿肥种植面积达10万亩。目前,武汉市单位农田的化肥使用量已比“十五”时期末下降了14.8%。
二是推广节药技术。2008年前,武汉市年使用农药3200吨,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流失到土壤中。近年来,武汉通过大力推广农业、生物、物理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广农作物抗病抗虫品种和稻鸭共育、稻虾共育等生态栽培及养殖模式,切实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武汉还积极推行生物杀虫灭虫的方法与技术,每年在全市蔬菜基地推广杀虫灯5500余盏,受益面积20万亩;推广黄色黏虫板45万张,银灰色避虫网28.5万平方米,性诱剂及诱捕器560套。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全市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十五”时期末下降了12.3%。
三是提高地膜回收率。据统计,武汉全市农膜年使用量高达2.5万吨左右,约有30%残留在土壤中。为防治地膜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武汉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大力推广使用较厚有韧性的地膜,以便回收再利用;组织科技攻关,研发和推广应用无污染、可降解的农膜,以替代聚乙烯农膜;推广倒茬轮作制度,以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少废弃地膜危害。通过众多措施,目前武汉全市残存地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坚持绿色生产,推进农业排放无害化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是不少地方农业治污的路径和现实。武汉的做法是抓住根本,在生产过程中严控不怠,从而取得了切实成效。
在种植业方面,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武汉逐步减少秸秆量大的水稻、小麦和棉花的种植,加快发展蔬菜、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种植。目前,秸秆总量已由2007年的275万吨减少到260万吨以下。
在畜牧业方面,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目前,武汉市三环路内的畜禽养殖已全部退出,全市在郊区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254家,养殖量占养殖总量的40%。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有利于通过工程措施实现畜禽排泄物的达标排放,目前全市已有110个畜禽养殖小区实现了沼气工程治污。
在水产业方面,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武汉全市有220多个湖泊,前几年浙½等地的珍珠养殖户纷纷到武汉郊区租赁水面养珍珠,但投肥投饵污染水面。于是,武汉用一年时间全部清退了1.69万亩水面的珍珠养殖。同时,在中心城区湖泊全面退出了“三网”(围网、拦网、网箱)养殖,取而代之的是大力推行立体养殖和种青养殖。目前,全市经农业部认定的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已达13个,产地水产品的安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武汉市形成了科学的农业产业建设总体规划,充分体现出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绿色生产的特点。即:在城镇周边发展设施农业,在丘陵区发展苗木花卉,在平原湖区发展蔬菜产业,在江河、湖泊低洼地发展特种养殖和水生蔬菜,从而形成了多层结构的农林生态体系。同时,打造出了一批享誉全省和全国的生态种植、养殖基地。目前,武汉无公害种植基地已占全市农田面积的50%,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在全国省会城市名列前茅。
加强综合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现在,农作物秸秆几乎成为农民的“鸡肋”,搞不好还会污染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城郊直接焚烧甚至会影响航空和公路交通的安全。但这些忧愁武汉没有,因为该市将农作物秸秆当宝贝,开展综合利用,全市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稳步扩大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全市已发展草腐菌1000万平方米、木腐菌4000万袋,年消耗秸秆78万吨,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30%。
二是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推广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实现秸秆过腹增值。目前,年秸秆作饲料用量达52万吨,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20%。
三是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应用稻草覆盖还田,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目前,全市年秸秆直接还田利用量达44万吨,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17%;秸秆用于沤制有机肥达40万吨,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15.4%。
四是发展秸秆能源工程。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全市已建成3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年消耗木质化秸秆4700多吨。
在农村,不可能完全取消农户养猪,武汉郊区也不例外,但一家一户散养确实容易带来污染问题。如何让农民既养猪挣钱,又不污染环境?武汉市农业部门有良策良法。
一是引导农民合作起来搞规模养殖,将粪污变废为宝。察甸区奓山街老世陈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有24栋猪舍、年出栏1万头生猪。合作社建起了日处理20吨猪场粪污、产沼气360方的沼气工程,做到了养猪致富和清洁生产两者兼顾。合作社既带动农民养猪和增加务工收入,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300元,又为本村150户村民和附近一所学校提供了日常生活用能,方便了群众生活。
二是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科学养殖。汉南区窖头村4组村民范乐英5年前是年收入不足万元的普通农户。2007年底,她参加全市“两型农业”建设培训班后,在自家6间猪圈旁边,按“猪-沼-菜”Ñ环模式建起了4座沼气池。猪粪成了沼气的原料,产生的沼气供邻里5家农户烧火做饭,沼渣作为9亩大棚蔬菜肥料,蔬菜外叶、老叶又可用作猪饲料。高效、低耗的环保生产,使其效益倍增,范乐英家庭年收入超过了16万元。在成功典型的示范下,目前,武汉郊区农民养猪户大多数建有家庭沼气池处理粪污,也有部分农民将畜禽粪便通过专用管道送到田间沤制有机肥。
家园建设篇
村洁家净,同享文明生活
目前,农村往往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但是,武汉郊区山青水秀,村落宁静整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农民烧饭有沼气、洗澡有太阳能热水器,特别是近年通过拆湾(自然村组)并村建起的农村新社区,有一排排五六层高的农民居住楼,还建有绿化带、服务中心、医疗、文化等设施。这些让前来郊游休闲的武汉市民啧啧赞叹:“农村环境真好,生活也方便。”
一些村干部告诉记者,武汉郊区农村的脏、乱、差状况是通过2005年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2008年开展“两型农业”建设及推行乡村清洁工程而逐步改善的。前一项建设主要是大力推行“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健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到家园”活动,侧重于解决农民致富门道和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与条件。后一项建设主要整治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在增收致富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利用新型能源,推进农民生活清洁化
农民若以秸秆、树木、杂草等作为日常生活用能,势必影响村容村貌、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态建设。因此,武汉市委、市政府将在农村推广应用新能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筹划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近年来,武汉抓住国家和省政府重视与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的好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级、省级项目支持,大力开展农村能源建设。据统计,近五年共争取中央及省级投资1.5亿元,仅去年全市用于建设的补贴资金就高达3300多万元。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农民户用沼气池9.6万户,占适宜建池农户50%。完成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123处,基本覆盖了全市沼气建设重点村镇。发展“猪-沼-果(鱼、菜)”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应用近6万户,面积15万余亩,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Ñ环经济示范点100处,面积3万余亩;建成畜禽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110处,占全市规划畜禽养殖小区的43.3%,大中型沼气工程总发酵容积达2.5万立方米,年可产沼气450余万方;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3座,集中供气农户达2600户。
与此同时,武汉还大力推进太阳能热水器整村推广工作,以及因地制宜地开展太阳能集中供热、太阳能路灯、风车提水试点等工作。目前,全市已整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面积达4.7万平方米(约3.3万台)。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的太阳能综合利用入户率已达60%以上;安装太阳能路灯的乡村近百个;建成风车提水示范点9处。
在五月份召开的全市农村新能源建设现场会上,武汉市共评定出1个农村清洁能源示范镇,10个农村清洁能源示范村。这些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典型,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参观者前来观摩和学习。其中,在东西湖区东山农场、慈惠农场和新洲区星球米业有限公司新建的3个秸秆气化示范项目,给人印象最深。
东西湖区两个项目都是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由武汉市联合创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建设运行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毕凯道介绍,公司采用的是新型生物质干馏气化技术,2007年10月在东山农场建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目前已集中供气1800农户,今年年底可增加到2100户。第一个工程建设取得成功后,公司于2008年5月在慈惠农场建了第2个秸秆气化站,目前,已为300多农户供气,到年底将扩大到700户。记者在慈惠秸秆气化站看到,这里先将木质化较高的棉秆、杂树枝和木器厂下脚料压缩成条状的原料棒,再经高温和多级净化分离系统产出燃气和木炭、木焦油及木醋液等副产品。副产品可外售,燃气则经专用管道输送到农户,农户以每立方米0.6元的价格购卡使用。蔡家大队73岁村民张南安指着他家的燃气表和燃气灶说,我买了130元的卡,起码能烧3~4个月,灶头间没有一根柴草,多么方便和干净呀。
改善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环境生态化
在波光粼粼的汉江北岸,有一片蓝瓦白墙挑檐的古典建筑群被绿树掩映着。它就是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是武汉的一个乡村旅游点,也是对外国游客开放的参观点。记者在村部陈列室看到,该村原来很普通,70多户农民靠种菜为生,村容村貌不佳,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经过多次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住上了颇有乡村特色、装有太阳能的民居,村里有较全的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村头一座太阳能发电站正在建设,年底全村人可用上太阳能电。村民闵小格家有4亩菜地被城里人长期“认养”,家里新装修的房子客源不断,妻子黄林喜滋滋地说:“过去外出打工,现在家搞休闲观光农业,日子过得好舒坦。”
黄陂区木兰乡柿子集村同样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该村位于武汉著名风景区木兰山脚下,有8个自然湾、210余户。近年来,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推行“一池三改”沼气工程,目前全村沼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该村村民伸出大拇指说:用上沼气好,一不上山砍柴、二不晒柴扎把子、三不必做饭时灶上灶下忙,房前屋后干净了,烧火做饭无烟了,荒山林地变绿了,旅游景点搞活了。
石榴红村和柿子集村的变迁,是武汉城乡统筹发展,成功开展“两型农业”建设和推行乡村清洁工程的缩影。据市农业局介绍,近年来,武汉全面实施农村“四改”工程,即改露天厕所为封闭厕所,改土灶烧煤、烧柴为烧液化气、烧沼气,改畜禽散养为集中圈养,改喝井水为自来水。目前,全市共改建第二轮省柴灶70余万户;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2.4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86.7%;年内农民可全部喝上安全卫生水。另外,全市已有10个乡村休闲游专业村,普遍建立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并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多个村被市里命名为生态示范村。
治理农村垃圾,推进宜居农村建设
在开展“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还向农村污染的“顽疾”——农村垃圾处理与管理开刀。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关部门则齐心协力,抓出成效。
武汉的做法是借鉴城市的做法,创造性地抓好农村垃圾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例如:针对农村垃圾处理与管理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着力开展户建垃圾池、村设垃圾回收点、镇建垃圾中转站、区有垃圾填埋场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垃圾处理与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如政府部门制定下发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工作专班,协调推进农村垃圾处理与管理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特别依靠村“两委”动员,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意识,督促农户做到“门前三包”;逐年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将农村垃圾治理与管理工作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努力保障其正常的工作运行。武汉市将在3年内投入3亿元用于全市农村的垃圾处理与管理,还农民一个清洁家园。同时,武汉市将在6个郊区筹划建设6个垃圾发电厂,力争早日做到全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回收化处理。
在蔡甸区,记者深刻体会到了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农村垃圾处理与管理工作的重视及所取得的成效。2009年7月,该区印发《蔡甸区城乡环境清洁家园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2位区委常委和2位副区长为副组长、城管、规划、建设、卫生、交通等19个部门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区城管局设立办公室,由区城管局长任主任,区环卫中心、财政局分管领导出任副主任,各街道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目前,该区已建村湾垃圾窖300余个,配备垃圾桶5080个,为集镇村配备三轮垃圾清运车1200辆,建立垃圾转运台2座、简易垃圾填埋场12座。今年,该区还将投入600万元,用以解决286个行政村清扫保洁人员工资的“以奖代补”、建设6座地埋式垃圾转运台、装备30辆封闭式垃圾清运车和为村湾安装5000个果皮箱。该区还以创新管理机制为重点,主要建立了工作责任机制、农户卫生责任机制和监督考评奖惩机制。区城管局的同志告诉记者,蔡甸的城乡清洁工程工作考核很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纳入绩效考核,直接与各级干部的经济利益和政绩挂钩。
在奓山街道丛林村,记者对村庄的垃圾处理与管理工作作了专门采访。该村沿着一个水湾而建,有389户、8个村民小组、1444人,庄内水泥路贯通,配有体育活动器械的中心广场古树参天,整个村子村洁家净,恬静秀美。路经村民史明荣家门口,她边扫地边对记者说:我刚下地回家,“门前三包”每天一定得扫。村党支部书记王国珍接着介绍,丛林村于去年3月搞清洁工程,刚开始村民不太配合,4个村干部便分工召集开会宣传、入户做动员、给村民做示范,还争取上级政府支持修建了25个垃圾池,日产150多方垃圾得到及时清运,现在村民都自觉清扫,也不随意扔垃圾了。
经验启示篇
武汉实践的有益启示
农业部于2005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已在全国建成1000多个工程试点示范村,但总的来说,此项工程建设还属初步阶段,需要大力推进和加快建设。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目前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还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四方面:财政投入不足、缺少专项资金;政策法规不完善;没有整合行政资源、缺乏协作高效的工作机制制度;技术支撑能力不强。但武汉市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以及取得的成绩,给人以鼓舞,并为全国切实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武汉无论是开展“两型农业”建设,还是推行乡村清洁工程,都不是财政全部“埋单”,而是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吸引各路资金投资,前来做大事成大业。例如:武汉采取“以奖代补”措施,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兴建规模化养殖小区,对年出栏万头生猪的小区,达标验收后,给予每个小区100万元的现金奖励;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又给予50万元的现金奖励。通过财政资金“放大效应”的做法,短短几年全市建起了254个养殖小区,规模养殖量占养殖总量的40%。
第二,建设资金投入善于“见苗浇水”。武汉对建设资金投入十分严谨,不仅要认真立项,做好可行性报告,还要严格审核把关,以避免盲目建设,使资金打水漂。例如:武汉市联合创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在东西湖区建立2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市、区政府投入各类政策扶持资金约800多万元。这是因为要引进新型先进的农村能源生产技术,同时了解到公司董事长是本乡人,并已在北京郊区运营成功多个秸秆气化站,这样才支持其建设的。
第三,开放融合,吸引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家来搞市场化运作建设。江夏区法泗镇怡山湾生态农庄董事长胡贤和、总经理胡涛都是法泗人,他们在外创业成功后报效乡邻,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2007年两人共同出资1500万元成立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生态庄园,到目前已累计投资6000万元,创造出了一个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村民周巧珍全家3年前还住老房子,去年10月第一批搬进公寓楼,132平方米房子全款12万元,目前只花了4万元,其余由公司垫付,全家用沼气每月只付给公司10元,而丈夫、儿子两人在公司上班月收入合计达5000多元。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当初法泗镇没有引进企业家和社会资本开发建设,今天就不可能有周巧珍等农户的幸福生活。
第四,先行先试,创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推进机制与制度。例如:建设现代都市农业、规模化种植、发展生态养殖小区等,都离不开农村土地流转。为促进全市农地经营权规范有序地流转,确保农民的利益,武汉于2009年4月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开始“试水”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交易。武汉广地农业公司通过流转交易,获得黄陂区三里镇6000亩土地经营权。他们采取公司化运作,种植广东菜心、芥蓝等高档蔬菜,直销香港及东南亚。
农村生产要素的规范化交易,给农民带来了财产性收入,从而调动了农民的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近两年来,武汉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86.36万亩,形成1000亩以上正规化产业板块基地186个,总面积42.6万亩。全市万元农业GDP能耗下降20%;农业综合成本下降20%;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7161元,增幅12.8%,连续两年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